《JIT精益生產推行實務》
【課程背景】
企業每生產一件產品就在制造一份浪費。伴隨企業運營中各業務環節出現的不被察覺或不被重視的浪費,***企業管理界將之形象地比喻為“地下工廠”。
管理是一門技術,也是生產力。科學的工具和方法才能幫助我們溯本求源,從根本上解決問題。
***的改善技術融合了QC(質量管理)、IE(工業工程)、VE(價值工程)等的精髓并將之實用化,使之在現場轉化為可以看得見的、可以數字化的管理要點和操作步驟,從而產生了生產效率極限化的效果。無怪乎美國企業界在1980年代開始將“改善(日語發音KAIZEN)”技術當作***的成功之道在美國大力推廣。
讓基礎管理與市場業務一起成長,企業才能平穩度過高速增長帶來的劇變。
【培訓目的】
☆ 學習制造型企業增值和浪費的判斷標準,建立消除浪費的意識
☆ 理解精益生產的思想精髓,學會從精益的角度思考問題
☆ 系統掌握精益生產四個實施階段的實施要點
☆ 掌握效率化布局和改善的基本原則,學習數字化工作方法
☆ 學習動作分析、流程分析、防呆法和快速換模等改善方法
☆ 了解應變彈性(柔性)對市場競爭的重要性,強化改善意識
☆ 提高運用工業工程技術進行效率改善的意識和能力
【適用對象】
班組長、生產經理、生產主管、廠長等企業各級干部/制造企業現場管理人員
【授課方案】
例研討、角色扮演、全員分享、專題討論、表格設計、習題計算
【授課結構】全局觀、硬性技術和軟性技巧交融進行,***碰撞、精彩演繹
學員互動練習 30% |
分享點評 20% |
講師講解 50% |
基本理論分析30%
|
【授課時間】14學時(2天)
【課程大綱】
第一章 精益生產介紹 |
第二章 認識浪費與效率 |
1、精益生產的起源 2、精益生產的特點 3、豐田生產系統(TPS) 4、精益生產追求的七個零目標 5、精益生產實施過程全貌 6、精益生產的手段與工具 |
1、“地下工廠” 2、什么是增值 3、企業常見的七種浪費 4、假效率與真效率 5、個別效率與全體效率 6、可動率和利用率 |
第三章 流線化生產 |
第四章 安定化生產 |
1、水平布置和垂直布置 2、流線化實現“細流而快”作業優勢 3、流線化生產的八個基本條件 4、有彈性的生產線布置 5、IE程序分析及流程線路經濟原則 6、流線生產的布置要點 7、一筆畫的工廠布置 |
1、作業管理及其職能 2、作業標準化及標準文書的重要作用 3、制作標準文書的基本要點 4、標準化作業管理——制造管理的核心 5、標準化作業管理的基本步驟 6、作業環境管理的要點 7、高效率作業配置 8、標準化作業的三級權限設定 9、工序關鍵點把握與控制 10、限度樣本在標準化作業管理的有效運用 |
(二)生產能力與效率衡量 |
(三)線平衡分析及工序作業改善 |
1、作業測定 2、標準工時及其測定 3、生產能力的計算方法 4、生產效率的計算方法 5、提高生產效率四大技術 |
1、追求線平衡的目的和意義 2、線平衡率的計算方法 3、線平衡改善的判斷標準 4、確定瓶頸工序 5、改善線平衡的六大方法 6、動作分析與動作要素 7、工序作業改善的動作經濟原則 8、工序作業改善的ECSR原則 |